2009-06-04

感受时间——把时间当做朋友

一片区域,走两遍后我能基本不差地画出大概的地形图;给出一个物体的平面视图,我就能即刻想象出它从内而外的立体图。所以我觉得自己对平面和空间的感受能力还是挺不错的。当我画地图或是想复杂的立体模型时,我就感觉自己像是站在高空中的某个点,俯视着我想象的东西。

然而这种俯视模式被我无意识的带到了时间的感受上,我意识到这种状况时,这种习惯已运用在时间上好久甚至根深蒂固了。我就像是我的时间的管理者。我通常会列一个表,把最近要做的事情及大概的处理时间列出来。在早晨时我就会计划好这一天大概的时间单子,表针指到什么时候会做什么事我基本就能预测的到,所以,大学里学期开始后,只要上了两个星期的课,课表就基本印在脑中了,而我的一些同学到了学期快结束的最后几周,还问我今天要上些什么课。

这种时间管理的习惯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,重要的事情我不会落下,开会上课也基本不会迟到。然而这种习惯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副作用,让我有时觉得自己就像是在玩填空游戏,那些时间被划割成一块一块,就像是空着的部分等着我去一一填充,于是我就像是一个马不停蹄的骑马者,不断地赶向下一个空白,不断地去填充它们,这让我的脑神经一直处于绷紧的状态。于是我有时就很厌恶这种习惯。

在大二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我给自己作实验,我觉得是表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刻度,于是我坚持着不去看表,我不定闹钟,睡到自然醒,饿了就去吃饭而非在指定的时间,困了就去休息,我想像着古时在计算时间的工具出来以前人们的生活,日升而起,日落而息。后来我的脑神经的确有所松弛,不再那么紧张兮兮的。不过,这种状态只能当做实验,不能持久下去,因为上课开会还是要用表来度量时间的,要不然就会错过事情。

直到现在,我还是不喜欢早晨起床设闹钟。若是我头天晚上设定好起床时间,我那晚基本是睡不好的,睡觉时脑中像是有个秒针在滴答滴答的响着,然后走到设定的时间。若是没设闹钟,我倒是睡的很香,脑中不会有那种阴影。所以,比起上学期,我这学期每晚的睡眠质量大有提高,因为这学期一星期只有一个早晨有课,而上学期一星期有三天或是四天早晨都得早起。然而,不设闹钟并不代表我就不会早起——我现在每晚基本睡六个半小时——睡到自然醒的早起比被闹钟吵醒的早起让人一天更有精神。

今天晚上我突然想到,其实我不必要做时间的管理者,我不应用那种俯视的姿态来看时间,不要试图去管理时间,而是去把时间当做朋友,去感受当下的每分每秒。我就像是躺在时间的河流中仰泳,我的时间就是我身边的水珠,陪着我一块向前游。这么一想,心里畅快了很多。

没有评论: